出口果蔬质量安全研讨会系列报道 解读水果出口东南亚的安全标准

由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主办的“出口果蔬质量安全研讨会”于2017年1月12日在北京举行。会上不仅邀请到了来自美国、欧盟和澳大利亚等国的专家介绍各国食品和果蔬产品的安全标准,也邀请到了国内相关单位的专家领导,与来宾共同探讨和分享了国内食品安全标准和果蔬贸易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及对相关技术安全措施的应对。来自深圳检验检疫处的王俊处长向来宾介绍了深圳口岸出口东南亚水果检验检疫监管情况,其中特别介绍了东南亚国家对进口水果所采取的技术贸易措施以及应对方法。

据介绍,目前深圳口岸有出口水果果园1个,出口水果包装厂15个。2016年深圳口岸共出口水果55.5万吨,接近全国出口水果总量的20%。同时2016年深圳口岸的进口水果总量突破了100万吨,由此可见深圳口岸已经成为全国进出口水果的一个主要口岸。深圳出口的水果主要是面向香港和东南亚,据统计2016年深圳口岸出口东南亚水果总量为32.1万吨,货值7.8亿美元。出口水果品种主要为传统水果品种,例如柑橘、苹果和梨等。出口国家主要是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越南和孟加拉等国。

由于水果经深圳口岸主要出口至香港和东南亚,因此与出口欧盟等地区相比,出口水果的安全标准相对较低。不过近年来东南亚国家对进口水果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水果的出口带来很大的影响。王处长在研讨会上以印度尼西亚为例,印尼政府自2011年底以来陆续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针对进口水果的法案政策,使得我国水果出口遭受了重大的损失。2011年12月印尼农业部颁布了部长条例,限定进口水果进境口岸。由于指定的进境口岸较小,不具备冷鲜储存果蔬产品的能力,加上转运造成的时间和果蔬产品的损耗,使得果蔬产品极易腐烂变质。2012年5月印尼贸易部又颁布实施了进口配额制度,使得2013年初我国出口的大量柑橘滞留在码头,给贸易商和生产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2012年印尼农业部还颁布了有关检验检疫措施要求,实施更加严格的检验检疫措施。2015年又出台了第4号农业部长令,对出口到印尼的103种果蔬产品要求出具印尼官方的食品安全体系认证或者出具印尼官方认可的检测报告。以上种种技术性贸易措施,不仅增加了出口水果的通关时间,严重影响了出口水果的品质,也增加了通过成本。大幅增加的通过费用使得我国水果的价格优势骤减,竞争力大打折扣。据统计,上述印尼单方面实施的技术贸易措施直接导致深圳口岸出口印尼的水果数量大幅萎缩,由高峰时的年出口量10万吨下降到2015年的4万吨。

如何在出口水果贸易中应对上述各种技术贸易措施,王处长认为,从出口检验检疫部门来说,首先要及时准确的把握和掌握国外最新的水果贸易的技术要求以及相关规定的变化,同时指导出口企业积极主动应对各种变化。另外要积极参与同贸易国的官方会谈,加强与出口贸易国的沟通与协调。在具体的操作上,深圳口岸还尽量帮助出口企业降低水果出口通关成本,打造便利通关环境。在谈到今后对出口水果到东南亚国家的一些相关的建议时,王处长指出,首先应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机制,加强对外交涉力度。其次要提高出口水果品质标准,打造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水果品牌。另外应鼓励支持行业商会和产业协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图片来源:Pixabay
© 2017 国际果蔬报道 保留所有权利

地区: 
产品: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