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四川、湖南等地都出现了葡萄滞销的情况,除去受到不利天气、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一则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病毒式传播的关于无籽葡萄的视频也导致了对葡萄销售的直接冲击。视频称,市面上的无籽、无核葡萄,全部都打了避孕药,果农自己和家人都不会吃。这让不少消费者产生了恐慌,导致了一些产区的无籽葡萄销量因此受到影响。
事实上,无籽水果的确没有可育的种子来进行繁殖。但是无籽水果的产生和人类使用的避孕药没有丝毫关系。无籽水果是通过育种或植物激素处理来达到无籽效果的。通过育种的也就是单倍体无核型葡萄,比如市面上较常见的“夏黑”;通过激素处理的也称为技术无核型葡萄,主要通过喷打植物激素,使葡萄变得无籽或小籽的。不过必须指出的是,这些处理并不对果实的安全性造成影响,是生产上的常规用药,对人体是没有害处的,绝非谣言中所传的避孕药。
其实欧美市场,已经有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无籽葡萄。在最近意大利举行的Fruit Attraction上,就有指出,欧洲北部和英国的葡萄业者已经全面转向无籽葡萄,德国也紧追其后,意大利的葡萄产业也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除了欧美市场,南美方面也致力于无籽葡萄的种植和推广。以秘鲁为例,为了迎合英国市场对白、红、黑三种无籽葡萄的偏好,秘鲁近年来从过去主力Red Globe葡萄品种的种植转向了无籽葡萄的商业化生产。同时,秘鲁葡萄业者也积极向中国引进无籽葡萄。
从全球角度来说,无籽葡萄的生产和推广已是市场的大趋势,相信传出无籽葡萄打避孕药这样的谣言经过辟谣,最终会减轻负面影响,也让更多消费者认识和了解无籽葡萄。国内农产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才会给不少消费者留下心理阴影,导致消费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消费者对于农产品安全的质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消费理念的进步。接下来产业需要解决的是,加强农产品安全保障网络,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对农业各环节的信息缺少了解渠道,实准确、透明及时的信息供应不充足,自然会让部分人因为信息饥渴而轻信谣言。目前,很多走在前列的农产业业者已经尝试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体系,从源头上让消费者打消顾虑、树立信心。同时,也需要做好农业科普,提高公众对谣言的鉴别能力。
图片来源:pixabay
©2016国际果蔬报道 保留所有权利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