莓类产业的福音:草莓采摘机器人、草莓防病机器人

据美国相关机构预测:全球人口在2025年将来到80亿,“粮食危机”成为现实绝非危言耸听。务农人口的萎缩加之低效的耕作模式,果蔬或将供不应求、产品价格也将居高不下。机器人自动化、人工智能或将是化解这一窘境的最有效利器之一。

为应对全球农业劳动力日益紧缺这一短板,美国佛罗里达果农已开始运用机器人对草莓进行采摘和疾病防治。

这款莓类采摘机器人叫作“Berry”,由草莓种植者Gary Wishnatzki倾情打造,整个研发周期长达七年。“Thorvald”则是另一款草莓防病机器人,它发射出的紫外线可以消灭草莓生长过程中的最大“天敌”之一:白粉病。“Thorvald”的开发者是佛罗里达大学的农业科研团队。

考虑到莓类是劳动最为密集型的农作物,故莓类产业界长期以来对机器人自动化的应用一直极感兴趣。然而,莓类娇嫩的外观又将绝大多数的自动化设备拒之门外。结果便是,人工手动仍是全球莓类采摘时的常规操作。随着劳工人数的骤减以及人力成本的一路看涨,越来越多的果农开始感到难以为继。

基于此大背景,便有了“Berry”的横空出世。这是一款可以自主识别、挑选并摘取成熟草莓的智能机器人。其硅胶抓手在对目标果实完成温柔摘取的同时,不会损伤草莓的根茎及周围的未成熟果实。它能够自行穿梭于果园,摆脱人为的驾驶需求。更难能可贵的是,“Berry”的运作并不需要果农事先对草莓的种植方式进行过多的调整,这一特质在业界也属于独树一帜。工作效率方面,以150亩(10公顷)大小的果园三天的工作量来计算,“Berry”可替代25~30人的劳动量

▲硅胶抓手

为了产品的研发,Wishnatzki创立了Harvest CROO公司。由于市场前景颇为光明,公司已收获各类投资达900万元。投资者中更是不乏California Giant、Driscoll's、Naturipe Farms等全球莓类生产巨头。就连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也通过“小微商业创新研究项目”为Harvest CROO提供了100万美元的奖励支持。

目前,“Berry”已迭代进化至第五代(Berry 5),相比第四代,仪器底盘的设计做了相关的优化。据悉,“Berry 5”将是第一代进入商业化生产的型号,预计2019年秋末可投放市场

▲Berry 5

视线再来聚焦“Thorvald”。以往,光照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更好的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的生长,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回报。像“Thorvald”机器人一样通过光线来抑制植物病原体的发展、驱避虫害,仍属罕见。

“白粉病”是草莓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可发病于草莓生长周期各阶段。严重时,病果率高达50%以上。该病由真菌引起,在适宜条件下,病菌发展迅速,可在短时间内蔓延成灾,严重影响浆果质量,并失去商品价值。

Thorvald

研究显示,该病菌在白天对紫外线的照射有一定的修复能力,但时至夜晚,这一防护机制将失去作用。所以,每当夜幕降临时,“Thorvald”就会进入工作状态。它外观酷似太空飞船,当“踱步”于漆黑的果园之中时恰如一名暗中守护草莓健康的未来战士。

▲夜间“作战”

跟同类产品最大的不同:“Thorvald”可以在露天的果园中完成任务,而其它主流的疾病管控机器人几乎全部只活跃于温室“战场”。

目前,“Thorvald”也处在进一步优化的阶段。

图片来源:网络
2019国际果蔬报道 保留所有权利
转载请与国际果蔬报道联系获得许可并注明源自国际果蔬报道

更多图片: 
地区: 
产品: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