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全面推广简化进口水果境内检疫措施

根据中国与相关国家签订的双边议定书要求,部分产区的进口水果在出口时需在运输途中实施冷处理,且冷处理时间通常在 15 天以上。为了节约处理时间,企业一般会采用集装箱运输途中冷处理的方式,将原本串联的流程变为并联。但当水果到达口岸后,海关关员需要掏箱对集装箱的冷处理进行效果评价,这个传统的查验过程往往要耗费很长时间。不仅增加了企业的通关成本,也不利于水果保持新鲜度,影响其风味和品质。​

为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进口水果能够尽快、更好地端上百姓餐桌,海关积极行动,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来简化进口水果境内检疫工作。其中,巩固深化与出口国有关部门在植物检疫方面的协同合作成为重要突破口。海关与出口国相关部门联合开发了数据互认系统,要求出口国在水果装箱时,按照双方约定,将温度探针校正等关键信息通过该系统发送给中方。海关关员则通过线上系统对这些信息进行验核,以此来减少现场掏箱的次数。这一举措成效显著,大大节省了现场查验时间。以往需要耗费数小时甚至数天的现场查验工作,如今通过线上验核,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大部分流程,显著提高了通关效率。​

以某大型水果进口企业为例,在海关简化境内检疫措施实施前,该企业进口一批水果,从到港查验到最终放行进入市场,平均需要 5 天时间。其中,仅海关对集装箱冷处理效果评价的掏箱查验环节,就常常需要 2 - 3 天。而在实施新措施后,通过数据互认系统线上验核,现场查验时间大幅缩短,该企业进口水果的整体通关时间平均缩短至 2 天以内。这不仅使得水果能够更快地进入市场销售,减少了损耗,还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企业无需再为长时间的查验等待支付高额的仓储费用和物流延误费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简化境内检疫措施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时就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试点期间,共计有 1.05 万票水果采用了新模式进行通关,各项数据指标均显示出该措施在提高通关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方面的巨大优势。基于此,海关总署已将这一成功经验在全国海关推广实施。在广西爱店口岸等前沿枢纽,今年东南亚水果进口季持续升温。为应对货量激增,口岸已建立水果绿色通道,并推广“提前申报+预约查验”机制。海关查验人员可在货物未抵达前即完成系统预审,抵达后直接对重点项目进行抽检,实现“随到随查、即查即放”,配合24小时内完成的远程病虫害鉴定,有效降低货物滞港时间。

图片来源:Pixabay
2025国际果蔬报道 保留所有权利
转载请与国际果蔬报道联系获得许可并注明源自国际果蔬报道

主题: 
地区: 
产品: 

添加新评论